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 一幅畫及時發現孩子需求, 讓彼此內在連結更緊密 | 誠品線上

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 一幅畫及時發現孩子需求, 讓彼此內在連結更緊密

作者 賴育立 (皮皮老師)
出版社 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 一幅畫及時發現孩子需求, 讓彼此內在連結更緊密:哭泣的雲、沒有五官的臉、細小的四肢、漂浮的房子……孩子畫都藏著沒有說出的「內心祕密」!皮皮老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哭泣的雲、沒有五官的臉、細小的四肢、漂浮的房子…… 孩子畫都藏著沒有說出的「內心祕密」! 皮皮老師引導教養與內心覺察的「看畫、讀畫、聊畫」 讓爸媽及時處理孩子負面感受、調整教養方式! ★臺灣第一本用畫畫引導教養與內心覺察的專書 ★臉書人氣社團「爸爸媽媽的兒童美術教室」熱烈迴響單元 #從畫裡看出需要特別關注的孩子 首次集結成書 畫畫,可以說是我們與生俱來就能掌握的技能之一, 比話語更能真實體現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卻也是最常被忽略的表達方式。 ▍大受好評的親子繪畫覺察師,首度完整公開祕訣! 皮皮老師在超過二十年的美術教學生涯中, 將薩提爾、佛學、繪畫心理學和美術教育等融入了兒童畫中, 領悟到孩子的畫其實透露出許多隱藏訊息, 於是他開始寫下一系列解讀孩子畫作,進而深入探究孩子特質、想法和心理能量的文章, 在臉書社團引起無數迴響和轉傳,並迅速成長為4.6萬人的熱門社團。 這些爸媽都想知道,如何從畫作看懂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的創作,常常反映了內心想法 孩子畫的內容,通常就是孩子近期最有感覺、最重要或最喜歡的人事物。 透過人物大小、擺放位置、距離、用色、創作過程等訊息, 能更進一步幫助我們解讀孩子的內心感受, 即時覺察孩子的負面情緒和行為,並給予更多的關愛與補救。 ▍從聊孩子的畫開始,和孩子的內心連結 連結的第一步是對孩子感到「好奇」。 好奇孩子「你畫的是什麼呢?」就是挖掘孩子的創作動機、想法、期待等心理層面的開始, 越往內心的提問,既能培養孩子自我覺察的能力與習慣,無形中也拉近親子關係。 「我們一起來想想還可以畫什麼?」→其實是引導孩子思考自己想畫的內容 「躺在草地上是什麼感覺呢?小兔子為什麼會感到害怕呢?」→引導孩子去覺察自己的感受 「她為什麼在哭啊?發生了什麼事嗎?」→針對負面意涵詢問,核對孩子是否將負面感受投射在畫裡 ▍孩子藏在畫裡的求救訊號,幫助父母覺察自我 從聊畫的過程中,我們看見孩子內心由明轉暗的因果, 才發現原來自己平時生氣責備孩子、因工作忙碌疏於陪伴孩子、手足之間的爭寵、 孩子在學校的人際互動、夫妻爭吵問題……竟然統統呈現在孩子的畫作中。 我們調整自己的觀點和期待後,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會不同, 就能讓孩子、自己或身邊的問題迎刃而解! 「我發現原來孩子畫畫這件事,我們大人真的不用『教』什麼, 只要多往他們的內心連結,加上一點適度的引導, 孩子心理健康了,自然會展現出讓我們充滿驚喜的創意表現。」──賴育立(皮皮老師)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親子作家 李崇建 神老師&神媽咪 沈雅琪 幼兒美感教育札根計畫主持人 林玫君 親子作家、講師 陳其正(醜爸) 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羅寶鴻 藝術創作是人類共通的表達媒介,透過解讀藝術作品,父母更有機會讀懂、理解、進而陪伴孩子。感謝皮皮老師多年經驗的整理,讓我們可以更靠近孩子! ──親子作家、講師 陳其正(醜爸)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賴育立(皮皮老師)賴育立(皮皮老師) 兒童美術老師、講師、作家。 皮皮老師深感許多父母缺乏對於兒童美術教育的瞭解,因此在2014年8月成立了臉書社團,藉由專題文章、短篇故事或答覆家長常見的疑問,分享許多美術教育理念及教學經驗,幫助父母、老師們更瞭解孩子的特質、繪畫發展與兒童美術教育理論;他也透過推廣平易近人的繪畫心理學,讓父母、老師們能與孩子的內在有更多的連結,並在這過程中不斷練習自我覺察。 2020年開始撰寫「從畫裡看出需要特別關注的孩子」一系列繪畫心理學文章後,引爆社員父母們熱烈迴響,鉅細靡遺的回覆及無私的分享廣受社員好評。一年內就舉辦了43場「從作品瞭解孩子的創造力與內心世界」的巡迴講座。接著也開設了「看懂孩子畫作秘密」的相關課程和工作坊。2021年防疫停課期間為孩子特別開設的線上創意美術課程,也備受好評。未來理想希望成立一個以「自然主義、兒童本位」為核心思想的美術教育推廣協會。經歷 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教育與創作研究所畢 新竹市陽光國小教師(曾榮獲94年新竹市優良教師) 與羅美慧共同設計「藝術與人文」創新教學方案榮獲第一名特優獎,並共同創辦「水水美術繪本館」(美術教室)及合著《藝術探險教室‧動手玩創意》一書。现 FB社團【爸爸媽媽的兒童美術教室】(教育專文、影片分享)https: www.facebook.com groups 837453139619406现 FB專頁【皮皮老師帶您讀懂孩子的畫】(講座、開課資訊)https: www.facebook.com ChildsDawing賴育立(皮皮老師) 兒童美術老師、講師、作家。 皮皮老師深感許多父母缺乏對於兒童美術教育的瞭解,因此在2014年8月成立了臉書社團,藉由專題文章、短篇故事或答覆家長常見的疑問,分享許多美術教育理念及教學經驗,幫助父母、老師們更瞭解孩子的特質、繪畫發展與兒童美術教育理論;他也透過推廣平易近人的繪畫心理學,讓父母、老師們能與孩子的內在有更多的連結,並在這過程中不斷練習自我覺察。 2020年開始撰寫「從畫裡看出需要特別關注的孩子」一系列繪畫心理學文章後,引爆社員父母們熱烈迴響,鉅細靡遺的回覆及無私的分享廣受社員好評。一年內就舉辦了43場「從作品瞭解孩子的創造力與內心世界」的巡迴講座。接著也開設了「看懂孩子畫作秘密」的相關課程和工作坊。2021年防疫停課期間為孩子特別開設的線上創意美術課程,也備受好評。未來理想希望成立一個以「自然主義、兒童本位」為核心思想的美術教育推廣協會。經歷 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教育與創作研究所畢 新竹市陽光國小教師(曾榮獲94年新竹市優良教師) 與羅美慧共同設計「藝術與人文」創新教學方案榮獲第一名特優獎,並共同創辦「水水美術繪本館」(美術教室)及合著《藝術探險教室‧動手玩創意》一書。现 FB社團【爸爸媽媽的兒童美術教室】(教育專文、影片分享)https: www.facebook.com groups 837453139619406现 FB專頁【皮皮老師帶您讀懂孩子的畫】(講座、開課資訊)https: www.facebook.com ChildsDawing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學員推薦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畫裡有故事 媽媽的背影 漂浮的房子 側面人物及短短的手 下雨和沒有畫出的腳 沒有四肢和不會飛的鳥 第二章 看畫和讀心 兒童畫與成人畫完全不同 孩子的繪畫發展階段 孩子的畫可以看到什麼? 畫作中的「求救訊號」 第三章 對話和引導 你的孩子是哪一型? 皮皮老師的四層看畫法 聊出正向特質的聊畫法 在家就能聊的聊畫原則 第四章 教養和覺察 從孩子的畫看見更好的教養 從觀看孩子到觀看自我 給父母的自我覺察練習 孩子,是來幫助我們內在成長的貴人

商品規格

書名 / 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 一幅畫及時發現孩子需求, 讓彼此內在連結更緊密
作者 / 賴育立 (皮皮老師)
簡介 / 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 一幅畫及時發現孩子需求, 讓彼此內在連結更緊密:哭泣的雲、沒有五官的臉、細小的四肢、漂浮的房子……孩子畫都藏著沒有說出的「內心祕密」!皮皮老師
出版社 / 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074944
ISBN10 / 986507494X
EAN / 9789865074944
誠品26碼 / 2682072935008
頁數 / 2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二〇一四年八月,我成立了「爸爸媽媽的兒童美術教室」這個臉書社團,想跟爸媽們分享一些兒童美術、繪畫心理學與親子教養上的理論、觀念與經驗。後來為了能跟社員們更深入地分享討論,開始寫下「從孩子的畫作看懂孩子的內心世界」一系列的文章,也促成了出版這本書的機緣。
這些故事引爆了家長強烈興趣與好奇,他們非常關心孩子,也非常想瞭解如何從孩子的畫去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只是不知道有這樣的技術和方法。於是順應家長的需求和期盼,我以這個主題舉辦了全省巡迴的講座,在去年一整年裡舉辦了將近五十場講座,與近八百位家長分享了許多觀念、經驗和方法技巧,而堅定我的信念、促使我不斷往前走的,其實是一個小女孩。

還記得安琪第一次走進畫畫教室,是躲在媽媽背後。
媽媽穿著打扮很體面,說話充滿自信、光彩,記得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老師,我這孩子其他功課都還好,就是很不會畫畫,妹妹現在四歲都畫得比她好,要請您多教教她。」
我看到安琪頭低低的,我心裡揣想著這孩子會是什麼情況。但實際瞭解之後,發現情況比我想像的還嚴重──我是指孩子「內心受傷」的程度。
安琪剛升小一,五官很清秀,父母對她的穿著打扮很用心,看起來家境不錯,只是「家教甚嚴」,所以一進教室就很有規矩地坐著上課,安安靜靜地不發一語。那天我先跟孩子們分享《稻草人》繪本故事,孩子的創作內容中,要畫出自己想像的稻草人故事。前面引導完,其他孩子們都開始進行創作了,安琪卻坐在位子上一動也不動,感覺很緊張。
我能理解要這樣「內心受過傷」的孩子畫出「一個故事」是有點難度的,所以我跟安琪說今天只要畫出「一個稻草人」就好,安琪張大那雙漂亮的眼睛,再害羞地低下頭,手動了一下鉛筆,似乎想嘗試畫出點什麼。我怕給她壓力,先走去看其他孩子的創作。大約過了五分鐘後,我走回她的身邊,安琪的圖畫紙依然是空白的。
我蹲下來在安琪身旁,帶著她再回想今天稻草人的故事內容,又帶她去電腦前觀察幾張稻草人的圖片,然後我們討論著她希望稻草人的造型、特徵及可以怎麼畫。討論完,心中思索著這樣引導過後,安琪應該可以畫出一個稻草人了吧?
但我們回到圖畫紙前,安琪握著鉛筆,卻一樣一筆也畫不出來。
我心裡有點驚訝,因為以往這樣的引導過後,幾乎所有孩子都可以「開始畫點什麼」,但安琪依然只是緊張地握著畫筆,窘促地快要哭出來的樣子。我心裡想著,是發生什麼事情讓這孩子,在正常最能恣意畫畫的年紀,卻一筆也畫不出來。
我再度坐到安琪身旁,退讓我的引導標準到:「安琪,那我們來畫一頂三角形的帽子送給稻草人好嗎?」一般來說,我不會告訴(指示)孩子該怎麼畫或是畫什麼,但對於安琪這樣的孩子,我覺得應該再降低標準,讓她畫出「她能畫」的內容,所以我請她畫出一個「三角形」,然後預計在她畫出「三角形」的稻草人斗笠後,給予她讚美和鼓勵。

結果,我意外的發現,安琪連「三角形」也不敢畫!

我心裡想著,她在害怕、擔心什麼呢?怕老師覺得她畫不好、還是怕被同學笑或回去被家人罵?怕自己畫錯?怕別人覺得她畫得很糟很醜?怕別人覺得自己很笨?
我心裡一直思索著各種可能性,然後我做出了生平第一次的舉動,我「抓著安琪的手」,慢慢地畫出一個「三角形」,然後告訴安琪,妳看,妳畫出了稻草人的帽子了!我們接著來畫稻草人的臉好嗎?安琪點點頭,終於在三角形的下面畫了一個圓形,然後我們繼續討論著稻草人的身體可以怎麼畫…
安琪的第一堂課,就這樣「很勉強」地畫出了一個簡單的稻草人,當然我給了她大大的鼓勵與讚美,我企圖先恢復她的信心,而不是在乎她畫得如何。
下課時,媽媽一到教室,一眼就看出桌面上孩子們的作品中,畫得最少的那張是安琪的作品。媽媽大聲地跟我說:「老師,妳看,她是不是很不會畫,別人都畫那麼多,她就是什麼都不會畫。老師,她上課有認真嗎?她是不是說她都想不到?她是不是都說她不會畫?她……」
媽媽後面說的話,其實我已經不記得了,也沒有在聽,只是心裡在淌血,然後盤算著要怎麼教育這位家長……

即使過了這麼多年,當時安琪和媽媽的許多畫面依然縈繞在我心中,我的教學生涯中遇到不少這樣的家長,很直白地在孩子面前批評孩子的繪畫表現,深深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我深深瞭解到許多不愛畫畫、害怕畫畫、討厭畫畫的孩子,都是在成長歷程中受傷了,而這樣不經意傷害孩子的,反而是最愛他們的父母和家人。
但我知道這部分不能完全責怪父母或家人,因為在我們的成長歷程中真的很少有人教我們兒童繪畫發展概念及兒童本位思想,很少有人教我們如何觀看並連結孩子的心,而我們也大多沒有天生具備適宜的溝通方式和教養觀念。
身為父母我們都是新手,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因為愛孩子而願意努力學習、提升並改善自己。只要我們願意停下來,真誠地觀看孩子的內心世界,將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結果。而孩子的畫就是最好的媒介,不只培養了孩子美學涵養,更能讓孩子抒發內心的情緒,也是我們與孩子連結的最好工具。
所以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跟大家分享的是,觀看孩子的畫其實有許多面向,可以觀看孩子在美術形式上的創作表現,也可以觀看孩子的情緒與內心世界。而觀看孩子的同時,更重要的,孩子也幫助我們覺察自己!希望這本書能夠開啟您和孩子有更深層的心的連結。

最後,關於這本書能夠完成,我想感謝編輯尚鈴協助我不斷調整全書架構及去蕪存菁的工作,我們修改了八個版本才完成此書;感謝一路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包容我在成長歷程中的不成熟,以及接納我想做自己的這份理想和目標;感謝以前我在陽光國小的校長、主任和同事們,您們帶給了我人本教育和創新教學的理念,堅定了我尊重、引導、陪伴孩子的教學風格;感謝古今中外諸多專家學者、聖賢哲人們,您們開拓了我的視野,並讓我們後人得以踩在諸位巨人肩膀上,往高層次修行之路前進;感謝所有參與我臉書社團、講座、課程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在我們的問答之間,不但提供了我許多真實案例,也豐富了我的閱歷;還有我想好好感謝帶給我許多學習成長機會的學生孩子們,以及我的兒子賴恩,從您們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既有的觀念、習慣和諸多毛病,據此我得以有新的學習並調整自己!
由於您們的參與,我才得以完成這本書,以及後續我想寫的許多本書,感謝您們!
我也非常感謝老天安排了我人生中諸多淬煉,讓不圓滿的自己有機會看到圓滿的可能樣貌和努力方向,雖然我離這個目標還相當遙遠!我知道老天在我成書過程中給了我諸多提示和引領,有時我毫無頭緒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有時卻靈感如泉湧一般一氣呵成寫下極為重要的內容,我知道這些內容都是您希望我傳達給父母、老師的。
最後,我想說這本書中所寫的,絕大部分都不是我個人的觀點和創見,大多是我花了許多時間閱讀到前哲先賢的智慧結晶,我只是串連、內化後轉為分享給各位,這些都是前人思想的精華,我相信也蘊含著神的旨意,因此我誠摯地邀請您細細品讀我真正想傳達給各位的內容。
深深地祝福您!


皮皮老師
二○二一年八月十七日

試閱文字

內文 : 下雨和沒有畫出的腳


這天,我收到一位媽媽的私訊:「老師您好!我想讓您看看我小班女兒的隨手畫。」
這位媽媽自述,一直很困惑女兒為何那麼愛畫下雨,問過孩子,孩子說因為想畫彩虹,要出現下雨和太陽,彩虹才會出來(這位媽媽曾跟孩子說過要有太陽和下雨比較容易看到彩虹)。但孩子有時就只畫下雨天,問了孩子,孩子也只說「想拿傘」。
她自認自己是個嚴厲的媽媽,擔心孩子內心深處是不是因此有壓力,所以想了解女兒這樣的畫是否有傳遞出什麼訊息?

我聽完她的敘述,認真地看了她傳過來孩子的作品後,跟她說:「孩子這張作品把人物畫得很緊密,也都是笑臉,所以某方面呈現出孩子對家庭的氣氛和對家人的感受是不錯的。但的確有兩處值得關注:一個是下雨和生氣的雲;一個是她和姐姐都沒有畫出腳,妳的腳則是因為穿長裙遮住了也沒畫出來。」我接著說道:「腳通常代表一個人的活動力,也就是行動力、行動自由度。沒有畫腳,可能顯示她覺得自己沒有什麼行動自由或自主行動能力。如妳所說,妳是個嚴厲的媽媽,可能在她心裡會有些特殊感受。沒有畫腳有時也代表想離家出走的念頭,但她年紀還小,還不會想到離家出走,所以只會在內心裡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和感受吧。」
「了解。那哭哭的雲又是什麼意思呢?」媽媽問。
「雲往往呈現畫者對現在生活狀態的感受或內在心情,因此她畫了哭哭的雲和生氣的雲,很可能是反映她面對妳的嚴厲管教的心情,或是將嚴厲管教的妳投射成雲。至於下雨本身就是『情緒低落』的表徵。」
我接著問妹妹近期有什麼較特別的行為表現嗎?
「是當天的心情嗎?還是一直以來?畫畫當天我們是在補習班等姐姐下課,妹妹心情還不錯。」媽媽回答。
「孩子畫的圖通常投射當下或是那陣子的心理狀態。」我繼續問這位媽媽:「妳可以描述一下妳所謂的『嚴厲』是怎樣的嗎?這樣的管教方式維持多久了呢?」
「一直都這樣……姐姐六歲,妹妹四歲。我會比較要求她們要有規矩。」
「可以舉一些實例說明嗎?」
「像是吃飯沒坐在椅子上吃,跑來跑去的我會罵,輕微的是念她們:『趕快吃,不要浪費時間!』如果一直都講不聽我就會不耐煩,然後開始更兇地說:『煩欸!可不可以趕快吃啊!咬一咬就吞下去,到底有什麼好含的!』又或者是睡覺時間不趕快睡,我也會很煩躁。因為我也要陪睡,她們不睡只是在浪費我時間。」媽媽詳細地描述。
「對姐姐也是這樣嗎?」
她表示沒錯。「這張是姐姐昨天畫的。中間是畫自己,旁邊是妹妹。」媽媽又傳一張孩子的畫作給我看。
「那姊妹倆對妳的管教,各是怎樣的反應呢?」
「就是哭。」
「妳回想一下,妳在管教她們的過程中,很常限制她們行動嗎?例如會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嗎?」我觀察到畫裡的姊姊一樣沒畫出腳,因此想進一步跟這位媽媽核對確認。
「對欸。我常常說!!!」媽媽回想了一下,驚訝地回應我。
「例如什麼情況下妳會這樣說呢?」
「在家比較會說,因爲樓下鄰居嫌吵,所以我會限制她們在墊子上玩。她們拿東西敲地板,我就會說:『不要這樣,樓下阿姨會生氣!』她們在玩水,我也會說:『不要浪費水!』;我家有上下鋪,我規定她們上去要爬樓梯,但不知為何她們很喜歡爬旁邊欄杆,我也會說:『不要爬那邊,要爬樓梯!』」
「嗯,那她們聽妳說『不要……』之後是什麼反應呢?是乖乖聽話停止動作?還是會跟妳據理力爭呢?」
「就會照著我的意思做。」

我看了姊姊的畫後,提醒這位媽媽:「姐姐的畫裡也沒有幫自己畫腳,妳有注意到嗎?」
「有,跟老師聊完後,我翻了她們以前的畫出來看,我發現真的很多張都沒畫腳,偶爾有畫腳的是因為要畫高跟鞋。」媽媽認真地說。
「這可能反映她們姊妹的潛意識裡,都覺得自己沒有行為自由、經常被限制或沒有自主權。孩子接受妳的要求時,雖然乖乖照做,但其實內心情緒很低落,就像那些哭泣的雲一樣。」我想進一步引導這位媽媽做更多的連結與覺察,於是我問這位媽媽:「在妳小時候,也有誰常常跟妳說不要怎樣、不要怎樣的嗎?」
「有,我媽媽。」
「妳媽媽也是嚴厲管教型的嗎?小時候是這樣,現在還是嗎?」
「是,我媽媽到現在還是這樣,但我現在會按我自己的想法做。」
「媽媽都怎麼說呢?」
「如果我吃比較重口味,她會說:『口味清淡點,不要吃這種。』我吃冰,她也會說:『啊唷又吃冰,對妳身體不好!』我花錢,她會說:『不要浪費錢!』到現在也是,因為媽媽住隔壁,加上三餐靠我媽,所以我跟孩子天天會跟外婆見面。」
「媽媽這樣說時,妳的感受是什麼呢?」我進一步引導她去覺察內心的感受。
「覺得囉嗦。我會說我自己知道在幹嘛。」媽媽思考了一下說。
「妳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媽媽是囉唆的呢?會有想逃離媽媽的感覺嗎?」
「好像一直都覺得……尤其是出社會有經濟能力後,特別難以忍受。因此我高中就想住學校宿舍了。」
「那妳現在還肯跟媽媽住隔壁,蠻厲害的。」
「我大學離開家裡去高雄唸書,但真的離家之後卻非常想念我媽媽,每個禮拜都要回家,晚上也會打電話跟媽媽聊天。我跟我媽蠻親密的,可以說我很依賴我媽媽。」
「所以媽媽對妳的嚴厲管教,不影響妳愛媽媽的心以及媽媽愛妳的心,對嗎?只是媽媽常常限制、管控妳的部分會讓妳感覺很不舒服?」
「對。」媽媽思考了一下,簡短的答道。

我們回到孩子的畫上:「妹妹畫爸爸的腳是張很開的,代表在她心中感覺爸爸是很有行動自由、很有行動力的人。可能是爸爸比較不會那麼常限制她,或是爸爸平時工作就是這樣需要跑來跑去的,是嗎?」
「的確,爸爸比較不會管她們,也幾乎每個禮拜都會帶她們去戶外活動。」
「但在孩子的畫裡,妹妹、姐姐和妳都是比較沒有行動自由的人。妳有看出媽媽和妳,以及妳和孩子之間有什麼關連性嗎?」我引導她去覺察她們三人之間有什麼關連性。
「媽媽限制我,我也限制了孩子。」媽媽想了一下回答。
「妳似乎繼承了媽媽的管教方式,對孩子也使用同樣的方式管教她們。但妳回想一下,妳剛剛說當妳自己能夠經濟獨立時,會很想逃離這樣的管教方式,所以妳的孩子可能會有同樣的感受對嗎?」我接著說:「現在妳的孩子還小,但如果妳持續用同樣的方式管教孩子,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孩子大一點後就會漸漸產生反抗、叛逆的心理,即使是聽話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想要獨立而離家的喔。」
「我還限制她們不能吃甜食!我都會不斷恐嚇她們吃甜會變笨、蛀牙要去找牙醫很恐怖……我也覺得我管得太嚴格了。」媽媽補充說。
「嗯,她的畫裡已經明顯反映出她自覺沒有行動自由,以及處處被限制造成她情緒低落。我了解妳想提醒孩子,但我覺得妳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
「方便請教老師應該如何表達呢?」
「妳回想看看,妳的說法是不是都比較帶有威脅性或是讓孩子感到恐懼的方式?這種說話方式會帶給孩子壓力或是負面能量,妳可以練習把一句說教、責備的負向話語轉換成正向鼓勵的表達方式,讓孩子有積極正向的思維,孩子就會有正面能量了。」
「我真的蠻常說『這樣做的結果是不好的』,所以請她們不要這樣做。」媽媽思考了一下說道。
「妳可以練習時時覺察自己說出『不要』的念頭。『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老一輩是這樣勸誡或教導我們,但這其實充滿了負面能量,妳可以把『妳不要……,不然妳就會……』這樣的負向句型澈底刪除掉,換成較正向、鼓勵的話語。」
「我其實也不是很喜歡這種負面的說法。但如果她們敲打地板、在家跑跳,我該怎麼制止她們呢?」媽媽提出疑問。
「妳可以試著用『媽媽覺得妳如果……(正面作法),那麼妳就會……(成長、進步或有更佳的表現)』這樣的句法。」我接著說:「妳還是可以說明某些事的危險性或不良後果,但在跟孩子說話時,要儘量轉換成正面語句。例如妳可以說『媽媽知道妳想跑跑跳跳對嗎?但現在有點晚,我們去床上跳好嗎(或明天再跳)?因為樓下的阿姨應該不喜歡我們吵到她吧,如果樓上有人這樣弄出聲音,我想我也不喜歡。』」
「這樣說聽起來真的舒服很多,但我也是禁止她們跳床的,呵呵。」
「妳可以隨時覺察自己心中的『規矩』或『框框』,這很重要喔!」我進一步說明:「禁止跳床是妳的觀點,所以是妳為孩子設下這樣的『規矩』和『框框』。建議妳時時覺察一下自己有哪些『規矩』和『框框』,然後再進一步思考這樣的觀點真的正確嗎?有些專家認為孩子在幼兒期要多活動,床上跳是安全的活動,只要規劃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盡情地跳,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很有幫助,所以不但不要限制還要多鼓勵──妳看這就是不同的觀點,也因而產生不同的『規矩』和『框框』。」
「嗯嗯,我了解了。」
「長輩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我們很難改變父母的觀念和作法,但我們可以從自我覺察、改變自己做起,當我們自己調整改變後,孩子就會改變了,我想妳的管教方式調整後,孩子們的腳應該就會畫出來,也不會再畫哭哭或下雨的雲了。」
「好的,謝謝老師!」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臺灣第一本用畫畫引導教養與內心覺察的專書
★臉書人氣社團「爸爸媽媽的兒童美術教室」熱烈迴響單元 #從畫裡看出需要特別關注的孩子 首次集結成書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