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不是故意的?! 認識傳染病大小事 | 誠品線上

病毒不是故意的?! 認識傳染病大小事

作者 林大利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病毒不是故意的?! 認識傳染病大小事:★專門為少兒撰寫的防疫知識書,讓孩子了解傳染病的大小事!★臺灣第一本以生態保育角度出發的防疫知識書,帶給讀者嶄新的視角,防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專門為少兒撰寫的防疫知識書,讓孩子了解傳染病的大小事! ★臺灣第一本以生態保育角度出發的防疫知識書,帶給讀者嶄新的視角,防疫不疲勞! ★不需要妖魔化病毒,只需要對它有正確的認識,我們就能和病毒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後疫情時代必讀寶典 醫師與老師齊聲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仇文昱(臺大住院醫師) 白映俞(外科醫師/作家) 沈雅琪(神老師) 林靜儀(婦產科醫師/作家) 陳木榮(柚子醫師 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 陳志金(ICU 重症醫師)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文字工作者) 陳建仁(中華民國第14任副總統/流行病學家) 蒼藍鴿(醫師 Youtuber) 劉紹華(人類學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顏俊宇(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小兒科主任)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本書特色說明: 1. 系統性章節小故事,認識傳染病史好簡單! 全書分成「過去篇」、「現在篇」、「未來篇」,以清楚的時間軸,幫助孩子建立對傳染病的立體認知。 2. 防疫知識不說教,圖像式學習好好玩! 詼諧的故事內容與漫畫解說,讓孩子在輕鬆中自然學會健全的觀念。 3. 內容簡單到你一定看得懂,重要到你一定用得上。 有系統性的讓孩子了解人類正在面對的傳染病,學會保護自己。 4. 闖關迷宮大考驗,維護生物多樣性一起來! 加深孩子的學習記憶,找到與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相處之道,勇敢迎向後疫情時代。 本書關鍵字: 傳染病、病毒、細菌、微生物、生態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自然科學、學習補充教材 本書從歷史上知名的傳染病切入,讓讀者彷彿親身經歷黑死病、天花、黃熱病的抗疫過程;接著回顧新冠肺炎爆發後,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樣貌;最後再一同反思,掀起這場軒然大波的病毒,真的是壞蛋嗎? 也許,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急著將病毒冠上罪名,而是建立正確的傳染病認知,加強自己的知識裝備。下一次遇到新的病毒,就能夠立刻應戰。 病毒也是地球上的一分子,學習如何和病毒和平相處,將會是我們維持地球永續的生存之道。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民眾可以從指揮中心記者會和媒體,獲取不少片段式的新冠疫情資訊。總覺得應該也要有一本專門為兒童撰寫、簡單易懂的書,可以更有系統性的讓孩子們了解人類正在面對的傳染病。這本書正好符合這樣的期待,適合親子共讀,甚至是成人閱讀。 ──陳志金(ICU重症醫師) 這是一本從生態保育觀點暢談重要傳染病的好書,除了讓學童認識傳染病的大小事,更啟發了全民防疫的責任感! ──陳建仁(中華民國第14任副總統、流行病學家) 肺炎病毒像出國一般在人與人之間旅行,結果阻止了人們到各國的旅行。這本書說明了自古以來人與各種病原的對戰史,也介紹在這場戰爭裡我們需要具備的各種知識。內容簡單到你一定看得懂,重要到你一定用得上。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文字工作者) 這本關於病毒、動物與人類的科普書,知識趣味十足,還有「腦筋急轉彎」的可愛漫畫。疫情當前,作者娓娓道來,用仇恨、圍堵、消滅的態度來對待病毒或感染者,毫無作用,帶領小讀者思考具有「人類世」精神的共存之道。 ──劉紹華(人類學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字句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內容都是和現今社會相關的重要議題,搭配生動的插畫說明,讓孩童輕鬆學習很多課外知識。全書娓娓闡述傳染病從古至今的演變,以及與生態環境的互動關係,讀者因而接觸到多元的論點與觀念,產生不一樣的認知及看法。 ──顏俊宇(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小兒科主任) 肉眼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我大學唸植物病理,畢業後我轉換跑道,嘗試用畫畫推廣生態的美好。那時我心想著,以後可能不容易再接觸到病毒、細菌、真菌和線蟲的微觀世界了。但我真是太天真了,這群容易被肉眼忽略的小夥伴,依然會以各種方式再再提醒人們「我存在!」、「我很重要!」 要忽略微生物的存在是不太可能的,想想家裡那塊放置太久而發霉的麵包、出外踏青遭恙蟲感染立克次體的遊客、酵母菌無意間幫人類完成了多少發酵食品,以及那些有能力和病原菌對抗的微生物,我們甚至可以將它們應用在生物製劑中,請它們「幫」我們對抗疾病。神奇的微生物好似世界上的小精靈,它們千變萬化、個個擁有十八般武藝,只待被人發現與了解。 要是沒有微生物,人類的生活會是什麼狀態?微生物自古便悄悄參與人類的生命,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當然,微生物十分多元,自然也有會傷害我們的種類。我想起多年前,我的護理師朋友搭乘捷運一定都會戴起口 罩。她告訴我,不這麼做會令她好焦慮。後來,新冠疫情出現了,大家都比照辦理。人們戴上口罩、勤洗手,出入特定場所也都配合實名制。對我來說,這又是一次微生物高喊「我存在!」的大事件。我們的肉眼看不見新冠病毒,但若是因此無視它們,那還真是傻呼呼的行為。 在受邀為這本書繪製插圖的時候,我決定把多年前十分敬畏的微生物學課本挖出來複習,給自己一次機會再把它們的模樣好好看清楚。就如這本書的核心思想──病毒也是生態系的一分子,我們該做的或許是藉機好好認識 它們,學習如何不過分打擾大自然,和病原菌和平相處。 這本書敘述了從古至今人類共同抗疫的歷史,也記錄了我們在面對新冠肺炎時,經歷的困難與悲傷。我們能走到現在,真的很不容易。期望讀到這裡的你,認識了傳染病的大小事。對於惡名昭彰的病毒,你認為它是不是故 意的呢?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生。主要研究野生動物和牠們的棲地。是個龜毛的書蟲,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著有《噢!原來如此 有趣的鳥類學》(麥浩斯出版)、譯有《自然大視界:不可思議的生態奧祕圖鑑》、《樹》、《蜜蜂》、《誰偷走了女王的影子?》(以上皆為小天下出版)。玉子大學時期有感於臺灣野生動物的處境,開始經營「玉子日記」粉絲專頁。以漫畫、繪圖呈現不同的生態議題。臺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畢業後,繼續不斷學習新知,希望圖文創作能讓更多人了解並開始主動關心身邊的環境。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導讀 對傳染病抱持正確的認知,在疫情肆虐時更顯重要--------------------------6 作者的話 感謝每一位勇敢面對疫情的臺灣囝仔-------------------------------------10 繪者的話 肉眼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11 過去篇 1. 無所不在的微生物------------------------------------------------------------------------14 2. 嗨!我們是細菌!------------------------------------------------------------------------16 3. 哈囉!我們是病毒!---------------------------------------------------------------------18 4. 慘了!有些微生物會讓我們生病----------------------------------------------------20 5. 當我們一起生病---------------------------------------------------------------------------22 6. 皮膚:保護人體的城牆------------------------------------------------------------------24 7. 不斷打仗的免疫大軍---------------------------------------------------------------------26 8. 身體的戰鬥演習:疫苗-------------------------------------------------------------------28 9. 我被動物傳染了---------------------------------------------------------------------------30 10. 大航海時代,也是大染病時代--------------------------------------------------------32 11. 靠病原體打勝仗--------------------------------------------------------------------------34 12. 再也不見!天花(上)------------------------------------------------------------------36 13. 再也不見!天花(下)-------------------------------------------------------------------38 14. 陰魂不散的鼠疫--------------------------------------------------------------------------40 15. 黃色的殺手--------------------------------------------------------------------------------42 16. 一九一八大流感--------------------------------------------------------------------------44 17. 新興傳染病接踵而來-------------------------------------------------------------------46 現在篇 1. 冠狀病毒可以吃嗎?---------------------------------------------------------------------50 2. 新型的病原體從哪裡來?--------------------------------------------------------------52 3. 用不著對蝙蝠提心吊膽-----------------------------------------------------------------54 4. 病毒如何進入人體?---------------------------------------------------------------------56 5. 新冠病毒如何進入細胞?--------------------------------------------------------------58 6. 新冠病毒如何破壞人體?--------------------------------------------------------------60 7. 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62 8. 一傳十、十傳百-----------------------------------------------------------------------------64 9. 什麼是「壓平曲線」?---------------------------------------------------------------------66 10. 什麼是全面普篩?----------------------------------------------------------------------68 11. 防疫策略怎麼來的?-------------------------------------------------------------------70 12. 疫情下的各國日常----------------------------------------------------------------------72 13. 慘了!食物怎麼辦?!----------------------------------------------------------------74 14. 疫情下的失能社會----------------------------------------------------------------------76 15. 感謝願意去看醫生的人----------------------------------------------------------------78 16. 什麼時候才可以出去玩?------------------------------------------------------------80 17. 一邊防疫,一邊療傷---------------------------------------------------------------------82 未來篇 1. 疫情什麼時候結束?---------------------------------------------------------------------86 2. 獸醫、人醫與動物學家攜手合作-----------------------------------------------------88 3. 新冠肺炎對環境的衝擊-----------------------------------------------------------------90 4. 病毒也是地球的一分子-----------------------------------------------------------------92 5. 適度接觸微生物可以保持健康?----------------------------------------------------94 6. 微生物也需要保育------------------------------------------------------------------------96 7. 保護生態系,就是保護自己------------------------------------------------------------98 8. 我們準備好了嗎?----------------------------------------------------------------------100 迷宮-----------------------------------------------------------------------------------------------------102

商品規格

書名 / 病毒不是故意的?! 認識傳染病大小事
作者 / 林大利
簡介 / 病毒不是故意的?! 認識傳染病大小事:★專門為少兒撰寫的防疫知識書,讓孩子了解傳染病的大小事!★臺灣第一本以生態保育角度出發的防疫知識書,帶給讀者嶄新的視角,防疫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251338
ISBN10 / 9865251337
EAN / 9789865251338
誠品26碼 / 2682020272001
頁數 / 108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0.5X20.6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感謝每一位勇敢面對疫情的臺灣囝仔
  2020年,是令人類印象深刻的一年,也是刻骨銘心的一年。
  當年一月,適逢澳洲的跨年連假,我人在臺灣,預計二月初回澳洲繼續學業。沒想到一月底新冠疫情開始蔓延,當時疫情還集中在亞洲,澳洲只有5例。為了避免在新加坡機場感染,我取消了廉航機票,改買直飛班機。雖然多花了一筆錢,但降低了感染風險。
  過沒幾天,疫情變得更加嚴重。我的指導教授果斷決定,把研究室的學生都趕回家。一來是要保護個人和學生,二來是要「壓平曲線」,不要讓確診人數增加太快。於是,研究室的夥伴各奔東西,有人留在家裡,有人回到
自己的國家。我也在五天後回到臺灣,從此無論研究、會議或口試,都透過視訊進行。至今還沒有機會再回到澳洲,成為疫情滯臺留學生。
  某一天,我看到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的手繪解說 COVID-19 動畫,覺得我們除了宅在家和勤洗手之外,應該還能多做些什麼。觀察著疫情的發展,我想起《下一場人類大瘟疫》和《共病時代》這類書籍;還有前些日子和巴西學者合寫亞馬遜大火的論文時,討論到森林大火導致黃熱病擴張的風險。於是,我、玉子和編輯開始著手規劃:製作一本從生物多樣性保育觀點出發,談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體和自然環境的知識圖文書。
  坦白說,新的病原體從自然原野地傾巢而出,對我們這些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科學家來說,並不是新鮮事。病毒和各種會致病的微生物,一直都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一分子。我們必須學會和這些小到看不見的掠食者共
存,就像幾百萬年前在東非和獅子共存那樣。當然,看著疫情日益嚴重,這樣的想法也不免令我感到五味雜陳。
  我希望讓大家了解: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不斷的與各式各樣的病原體交手,新的病原體也隨時可能突變現身,或是一直潛伏在地球的某個角落。我們需要一邊記取過往的防疫經驗,也需要一邊認識新興傳染病的特性。當然,臺灣能夠有如此亮眼的防疫成績,要感謝每一位懂得勇敢做好自我管理、保護自己和家人朋友的臺灣囝仔。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我們未來遇到各種難關,都能夠自省的規範自我,追求全體社會與自然萬物的福祉,創造永續和諧共生的地球。

試閱文字

導讀 : 對傳染病抱持正確的認知,在疫情肆虐時更顯重要
仇文昱/撰文
  身處現在這個疫情時代,許多人的生活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著實為平凡的日常帶來了許多改變:原本的愜意生活,因為疫情的關係而籠罩著不安;本該暢快呼吸的新鮮空氣,隔起了一層口罩的防護;朋友家人間本來互動親暱,也迫不得已築起了社交距離。
  也許我們都還在學習,學習適應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也許你我都曾怨歎,為什麼我們這麼倒楣,偏偏遇到了疫情肆虐的這個世紀災難呢?然而,這個想法其實只對了一半。疫情肆虐固然是大家不樂意見到的,但我們並不是特別倒楣的一群人──傳染病無所不在,並且伴隨著人類的歷史更迭,不斷對我們造成新的威脅,無論醫學再如何進步,層出不窮的新興傳染病都將是嚴峻的挑戰。
  因此,對傳染病抱持正確的認知,顯得格外重要。《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一書以淺白輕鬆的語調,娓娓訴說傳染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搭配引人入勝的精美插圖,使讀者在不經意間吸收到許多關於傳染病的知識,讓傳染病不再是充滿距離感的名詞。
  在〈過去篇〉,作者首先聚焦於無所不在的「小東西」──細菌與病毒,並將人類的免疫系統比擬為保家衛國的軍隊,生動說明了傳染病與免疫系統的運作。接著,回顧傳染病的歷史,從帶有神祕色彩的金字塔尋寶隊,到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再連結到生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從橫掃世界的黑死病,到銷聲匿跡的天花,再綜觀各式各樣的新興傳染病。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我們始終與傳染病脫離不了關係。
  另一方面,作者在〈現在篇〉帶領讀者認識當前全球聞之色變的新型冠狀病毒及其致病機轉,提醒我們面對這群小傢伙不可不慎,並且用簡明的文字闡述防疫的策略,在疫情之下恪守本分,期許每個人都可以是防疫小尖兵。或許疫情打亂了許多人的計畫,但也讓我們重新審視過往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面對未來的威脅能更有把握。
  〈未來篇〉中作者特別想宣導環境保育的理念。臺灣以外的疫情下的世界,是什麼模樣呢?除了關注疫情,作者也提醒我們,別忘了關注過去常常被提及的環境問題,因為這些問題並不會在一夕之間突然消失。人類在開發的過程中破壞環境,也招致陌生病原的傳播,這未嘗不是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反撲,我們未來應該深自警惕並避免重蹈覆轍。
  本書有別於一般的醫學科普書籍,我發現作者以獨特的觀點、多樣的視角解讀疫情,除了充分感受到作者對於環境生態的熱忱,也讓我有新的體悟。尤其作者以生態與環境教育者的角度來看待疫情,是我過去從未思考過的,思考的激盪未嘗不是新奇而美妙的體驗。這是一本內容充實且饒富趣味的書,搭配精緻生動的插圖,讓人情不自禁的往下翻閱。喜歡歷史與自然科學的讀者讀了這本書,可以鑑往知來;而對於在這個疫情時代感到迷惘與困惑的人,或許在閱讀本書之後,面對未來的生活能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試閱文字

內文 : 過去篇 第一章 無所不在的微生物
 今天陽光普照,你在街上走著,不時仰望清爽的藍天,心情想必跟天氣一樣不錯。
 嘿,偷偷跟你說:你頭上其實不只有藍天白雲,還有許多看不見的小東西──微生物!它們數也數不清,多到超乎想像。我們常聽到的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它們的心情或許也很好!
 啊!先別急著跑走,你早就已經被微生物包圍了,跑也跑不掉。打從你出生之前,微生物就一直陪伴在你身邊了。雖然它們偶爾會讓你生病或發癢,但你還是平安的長大了。老實說,你已經很擅長和它們一起生活。

小到看不見,但存在感十足!
 你是不是正在東張西望?別找了,這些微生物無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細菌的尺寸大約是2微米。看看直尺上的最小刻度,那是1毫米。把它切成一千等份,拿出其中的2份,就是細菌的大小。而病毒又更小,大概是100奈米,把剛剛切的一千等份拿1份出來,再切成10等份,就是病毒的大小。

好多好多種微生物
 這些小傢伙雖然小,卻是地球上芸芸眾生的一分子。來看看「臺灣物種名錄」吧,瞧!根據這個網站,在臺灣,有紀錄的細菌是2,781種,而病毒則是494種。那如果放大到全世界看呢?病毒可能有上千萬種,而細菌大約是幾百萬種喔!

和微生物的相處之道
 雖然微生物小到看不見,而且我們可能只在生病時才會想起它們,但無法抹滅它們與人類共存的事實。
 微生物對人類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能拯救我們的性命;壞處是也能致人於死地。聽起來真是麻煩,沒辦法,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如此多樣又複雜。最好的方式就是正確的認識這群看不見又到處都是的小傢伙,這樣你就不會害怕,也知道怎麼跟它們一起生活並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甚至是請它們幫忙解決問題,救你一命!

過去篇 第二章 嗨!我們是細菌!
 聽到細菌,多數人應該會退避三舍。不過,逃也沒用,因為它們無所不在。
 細菌的體積很小,請想像這個畫面:有1萬隻細菌在超市櫃檯前面排隊,隊伍的長度大約是2公分。細菌是單細胞生物,整隻細菌就是一個細胞;而人類是多細胞生物,由好多個和好多種的細胞組成。

細菌的構造和外觀
 細菌的結構很單純,由一層硬梆梆的外殼形成空腔,裡面有重要的遺傳物質DNA。你可以把DNA想像成一串很長的密碼,總長大約是120公分,但只用了A、T、C、G四種字母組成。而且,這一長串密碼會影響生物的樣貌。
 依照細菌的形狀,大致可以將它們分為球菌、桿菌、弧菌和螺旋菌。球菌的形狀就像一顆圓球,例如會讓你肚子痛的金黃葡萄球菌;桿菌的形狀像一根熱狗,例如肉毒桿菌;弧菌則略微彎曲,例如霍亂弧菌;而螺旋菌的形狀像扭轉幾圈的麵條,例如幽門螺旋菌。

細菌的複製能力
 細菌是第一群出現在地球上的生物,可說是地球最早的住民。從高山到深海,沙漠到極地,都有它們的蹤跡。
 這些細菌之所以無所不在,是因為它們能夠快速複製自己。只要生活環境舒適,食物充足,它們就能迅速的分裂,大概15到20分鐘分裂一次。用20分鐘來計算好了,只要經過9小時,1隻細菌就會變成1億隻!現在你知道了吧,人類若想與細菌為敵,甚至把細菌趕盡殺絕,實在是不知天高地厚。
 何況很多細菌能幫我們的忙:有些能淨化受汙染的髒水;有些則是住在我們的腸道內,幫忙消化膳食纖維。前面提到臺灣已經記錄了2,700多種細菌,如果把它們一概說成「會讓人生病的生物」,似乎不是很公平。所以,好好的認識這些小生物,才是與它們共存的不二法門。
 不過,這本書的重點不是細菌,我們快進入正題吧。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了解傳染病因,認識生物多樣性,一起正向防疫!
你知道什麼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嗎?
新聞常提到的壓平曲線究竟是指哪一條曲線?微生物也需要保育?
人類如何從新冠疫情中建立正確的認知,加強自己的健康裝備⋯⋯

活動